【七一专题】金融产业历史变迁、成就、挑战与展望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021-07-06 16:30:00

改革开放后,金融产业的活力和潜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现代化、市场化金融体系逐步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产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有效化解了重大金融风险,逐步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至2020年末,金融业GDP已突破8.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3%。


我国金融行业从无到形成了功能互补、层次合理、产品多样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和基础设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就,疫情期间我国特色金融体系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但也应认识到,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仍偏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仍需提升,外部挑战愈加复杂。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金融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向内享有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红利,向外可参与全球金融竞争;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和注册制改革趋势将重塑金融业态,中国特色科创金融体系逐步构建,财富管理大有可为,金融业持续高水平开放,金融科技应用范围和效能明显增强。


1. 回顾:我国金融产业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国金融产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金融产业有效支持了国民经济重建、维护了社会安定;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产业活力和潜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现代化、市场化金融体系逐步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产业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有效化解了重大金融风险,逐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1.1 改革开放前期,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着战后稳定人民币体系、维护经济平稳发展的央行职责,也肩负起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职责,金融产业发展尚不充分。1978-1992年是我国逐渐改变计划经济、迎接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金融体系初步形成,金融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显著增加,也为下一阶段全面推进金融产业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金融产业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类专业金融机构恢复建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专业性银行陆续恢复建立,改变了原先的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金融体系,保险、信托等非银机构陆续成立;

2)金融市场初步形成。同业拆借市场、票 据市场、证券市场等逐渐形成,上交所、深交所相继成立。

3)金融监管体系得到重建。在这一阶段,央行的监管地位得到恢复,金融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有效维护了我国金融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秩序。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金融改革全面推进

1992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我国金融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浪潮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一阶段我国金融产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包括:

1)推进商业银行改革。一方面工、农、中、建四家银行先被定位为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后在21世纪初完成股份制银行并上市;另一方面成立三大政策性银行专职政策性任务,保障了在部分回报周期长但强外部效应的项目建设仍能得到有效支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和新股发行核准制改革,中小板和创业板先后推出,券商、保险、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


3)形成分业监管体系。金融快速发展和海外金融危机爆发使得监管难度加大,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模式,先后经受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


1.3 2012年至今,金融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为了应对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进入调结构的新常态阶段,2013年十八 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自十八大开始,我国金融产业在党的领导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2年末,金融业GDP仅为3.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6.5%;而至2020年末,金融业GDP已突破8.4万亿元,占GDP比重升至8.3%。

在这一阶段,金融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得到完善,股票发行市场向注册制改革推进,

2)“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转向“一委一行两会”的协同监管模式,重大金融风险得到化解,

3)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我国金融国际影响力提升,

4)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不断深化。


12020年金融业GDP突破8.4万亿元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金融业GDP占比不断提升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2. 现状: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成就和挑战

2.1 成就:金融体系日益成熟,风险有效遏制,开放程度提升


金融体系日益成熟。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丰富发展,形成了功能互补、层次合理、产品多样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和基础设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风险得到明显遏制。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体系及工具体系不断创新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效率极大提升,已形成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有效维护了经济金融健康运行。


 1: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特征和成就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金融开放水平逐步提升一系列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响应政策号召而相继出台,如外资持股金融机构比例限制放开,放开QDII、QFII额度,推出GDR和CDR,以及推动A股纳入MSCI等海外指数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


制度优越性在疫情中得到了体现。纵观二战后全球的金融发展历史,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或激进地采取西方休克疗法,或附属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或政策因政坛更迭、战乱而无法有效延续,因此无法保障经济发展和构建成熟的金融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金融业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坚持开放式学习的态度,既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又不断自我批评和创新试点,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充分保障了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例如,在这次疫情的大考中,发达国家金融政策失度,金融机构更关心自身利益,但我国金融制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至少体现出了以下优势:


1)党中央着眼全局、保持政策定力,金融委指挥切合实际、精准有效,全金融系统坚定不移地脱虚向实,政策执行到位;

2)政策工具丰富,负面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2.2.      挑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仍需增加,外部挑战愈加复杂

当前直接融资占比仍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服务实体和民生的方式仍待优化。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社融角度看,2020年末我国直接融资余额占比仅为28.8%,当年新增余额占比达到39.3%,总体仍偏小,且其中股权融资的存量和增量占比均不足10%。从海外发展经验来看,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促进形成科技、资本和产业的紧密融合。此外,当前金融资源配置在区域、企业和产业上仍不均衡,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的成本和风险较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大金融风险仍需警惕。在经历了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后,影子银行风险得到了有效遏制,但防范金融风险仍是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2021年6月,郭主席在陆家嘴论坛上明确提出了在防范金融风险上需要重点关注的五个方面:

(1)需要积极应对不良资产反弹,

(2)需要严密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

(3)坚决整治各类非法公开发行证券行为,

(4)切实防范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

(5)时刻警惕各种变换花样的“庞氏骗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资本市场不断开放,我国金融产业面临更多的外来挑战。近年来,我国频频受到美国霸权政治的打压,贸易摩擦和政治摩擦有向“金融战”演进的风险。此外,全球资本流动对于我国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也更具隐蔽性。因此仍需仔细防范全球政治、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产业的挑战。


 3.  展望:金融业态重塑,经营质量全面升级

金融全面服务于国家战略,打开高质量发展空间。我国金融业发展潜力巨大,向内享有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红利,向外可参与全球金融竞争。“十四五”期间,金融业将继续围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而发展,我们预计在党的领导和金融委的管理之下,我国金融业将围绕国内与国际双循环、供给与需求适配、区域及城乡发展协调、碳中和等国家宏观战略一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将得到全面的提升,充分享受中国崛起的红利。


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和注册制改革趋势重塑金融业态,中国特色科创金融体系逐步构建。在直接融资占比逐步提升、在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的趋势下,金融业态将迎来全面升级。例如:科创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构建良好的创投市场化退出渠道;股权投资市场将更为活跃,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PE、产业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发展日益成熟,在直接融资市场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创企业、高新产业的发展得到源源不断的支持;银行和券商的投行业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银行将深入探索“商行”+“投行”、“投贷联动”的经营模式,券商将围绕注册制全面转变投行组织结构和运营思路,提升资本定价能力和提供综合化服务的能力。


居民财富配置向资本市场倾斜,财富管理大有可为。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升级开放,我国金融投资品类不够丰富、居民财富结构集中的现状应当会得到改善。在我国资本市场可投资品类日益多元化、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愈加复杂化、专业投资机构定价权提升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扩大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投资者对于专业 代理投资机构的需求提升,市场空间被打开。在此趋势之下,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大有可为,各类财富管理机构竞争力不断升级。


老龄化趋势下,金融服务普惠民生能力加强。金融机构将开发多样化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养老地产、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综合服务模式。例如,作为第三支柱的商业保险机构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将得到提升,保险设计、保险营销和保险费用将得到逐步优化;资管机构推出养老主题的金融产品,保障居民为养老所储备的资产稳健增长。


金融业持续高水平开放,金融机构国际化竞争力加强。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是必然趋势,我们预计在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更为成熟,对外资吸引力逐步增强,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工具运用都更加国际化;另一方面,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部分优质金融机构会率先具备领先的国际化竞争力,积极参与到全球金融产业竞争当中。


金融科技应用范围扩大,效能明显提升。我们预计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投入将进一步提升,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中台、区块链系统等领域的创新和应用更加成熟。一方面,我国金融科技的创新将重新塑造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对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超越。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风险管控,从而突破传统金融模式下的客户群限制和服务半径限制,实现对于小微企业、长尾客户的覆盖,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运用金融科技提升监管能力,例如构建以区块链为核心的监管系统,实现主动式智能风控、智能合约结构化数据处理等全域智能化监管创新模式,更加精准地防范金融风险。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